网站支持IPv6

投资力度持续加大 拉动经济增长作用增强

信息来源:柳州市统计局 发布日期:2012-10-16 16:13 【字体:

——“十六大”以来柳州经济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四

 

 

党的“十六大”以来,柳州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逐步增强,城市面貌不断改善,而这些都与固定资产投资密不可分的。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柳州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从经济发展的历史看,柳州在固定资产投资上从来不乏大手笔。也正是由于持续、高强度的固定资产投资,给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造就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奇迹。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开始的大规模城市建设,从固定资产投资的角度看,产生的变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柳州市GDP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表   单位:亿元

年份

GDP

固定资产投资

2002

314.63

75.78

2003

361.57

109.37

2004

440.83

141.32

2005

512

171.76

2006

622.34

200.69

2007

755.12

302.04

2008

905.26

430.30

2009

1046.05

681.86

2010

1315.31

1004.88

2011

1579.72

1305.56

将固定资产投资和地区生产总值进行回归模拟,见图1。模型分析表明固定资产投资与GDP总量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动力,其规模的扩大带动经济总量增长,反之,其规模的缩小也会制约经济总量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长期以来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动力,其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增强发展后劲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我市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1:GDP与固定资产投资线性分析图

二、投资规模逐年扩大,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从需求方面看,投资规模的扩大可以引起对投资品的需求增加,从而促进就业人数及收入的增加,并由此引起对消费品需求的增加。从供给方面看,投资有利于扩大再生产,增加社会产品的供给。柳州GDP2002年的314.63亿元发展到2011年的1579.72亿元,年均增长14.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2年的75.78亿元发展到20111305.56亿元,是2002年的17.23倍,年均增长37.2%,年均增速比GDP年均增速高出23.0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日益扩大,经济总量也不断增长,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市投资建设围绕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完善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环节有重点、有步骤地展开,城乡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和质量不断提高,以新兴特色优势产业与传统优势支柱产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结构体系不断巩固和发展。总体呈现一产平稳增长,三产飞速发展,二产稳步提高的可喜局面,对柳州新型工业化、餐饮娱乐、旅游休闲、农业生产能力等诸多方面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2011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7.21亿元,是2002年的37.41倍,年均增长49.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54.03亿元,是2002年的14.1倍,年均增长34.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26.23亿元,是2002年的18.68倍,年均增长38.4%。三次产业的投资比例由2002年的0.64554.4调整为2011年的1.5:37.9:60.6

三、投资主体变化明显,非国有及民间投资活跃

“十六大”以来柳州投资主体经历了从单一投资主体逐渐向多种经济主体转变的过程,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新格局。建设投资主体逐步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引导、民间主导型格局转变,已基本形成了国有、集体、股份制、外商投资、民营个体等多种投资主体共同发展的格局,民间投资主体进一步壮大。2002年,国有投资36.12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47.7%2011年,国有投资554.52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42.5%。国有投资比重九年间下降5.2个百分点,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民间投资日趋活跃,成为推动全市投资增长的重要动力。

投资主体的变化在资金来源上得到具体的体现,2011年资金来源1286.54亿元,比2002年增长18.7倍,其中:自筹资金716.55亿元,占55.7%,比2002年增长19倍;国内贷款232.67亿元,占18.1%,比2002年增长12.3倍;国家预算内资金32.6亿元,占2.5%,比2002年增长6.9倍。

四、投资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柳州是一个工业城市,拥有柳钢、柳工、上汽通用五菱和东风柳汽、两面针、金嗓子、花红药业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工业化程度在广西领跑。近年来,柳州工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成为投资新的增长点。2011年工业投资447.06亿元,是2002年的14.2倍,年均增长34.3%2003-2011年累计完成1529.06亿元。工业投资迅猛增长,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工业投资数据   单位:亿元

年份

工业投资

2002

31.39

2003

42.6

2004

60.4

2005

76.65

2006

80.64

2007

116.92

2008

159.69

2009

225.54

2010

319.56

2011

447.06

2011年工业技改投资达421.48亿元,是2002年的19.5倍,年均增长39.1%2003-2011年累计投资1336.15亿元。

工业投入和工业技改投入的加大,有利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产业升级和工业发展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自主创新;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

3:工业技改投资数据   单位:亿元

年份

工业技改投资

2002

21.65

2003

29.81

2004

37.77

2005

54.45

2006

65

2007

93.67

2008

137.36

2009

208.54

2010

288.07

2011

421.48

五、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斐然

党的“十六大”以来,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针对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首先从改善投资环境入手,有计划地组织建设了一批农业、电力、运输邮电、市政建设等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项目,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11年我市基本建设投资429.74亿元,是2002年的17.1倍,年均增长37.12003-2011年累计投资1452.65亿元。

4:基本建设投资数据   单位:亿元

年份

基本建设投资

2002

25.18

2003

41.11

2004

52.09

2005

58.06

2006

67.92

2007

98.35

2008

140.29

2009

214.53

2010

350.56

2011

429.74

十年来,桂柳路、航岭路、柳东大道、阳和大道、柳太路北段、柳长路南段等等一大批新建和改造的道路竣工使用。2004年红光大桥和双冲大桥建成通车,2005年文昌大桥和螺丝岭大桥建成通车,2006年建成通车的是阳和大桥和三门江大桥,2012年白露大桥、鹧鸪江大桥和广雅大桥也即将建成通车。众多的跨江大桥对形成柳州路网总体架构,配合调整社会经济布局,带动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实施了内环路及桥梁重要节点景观、进出口道路节点景观、蟠龙山文化公园、城市绿地系统改造、龙潭路景观改造及夜景灯光等一批“绿化亮化”工程及“穿衣戴帽”工程及“城中村”改造、小街小巷改造项目,使得城市景观不断改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

                   (郭伟)

 

 

 

 

繁荣活跃的“桂中商埠”

——“十六大”以来柳州经济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五

 

党的“十六大”以来,柳州市全面实施“建设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构建桂中新商埠”的“三大一新”发展战略,市场体系不断健全,服务能力、辐射功能和拉动效应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商品流通规模进一步扩大,商贸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柳州商贸在全区的地位大幅提升,商贸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再现“桂中商埠”的繁荣景象。

一、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供应市场的商品品种、数量增多,质量档次明显提高。市场上吃、穿、用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品种更加丰富多彩,极大地满足了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幅增加,消费能力的增强,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势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2年的137.38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568.79亿元,增长3.14倍,年均增长17.1%

消费品市场步入了快速发展期。

 

二、城乡市场同步发展,形成市场新格局

“十六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意见》、《柳州市城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方案》等政策,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不断提高商贸流通业整体竞争力,贸易市场得到进一步开放。2011年升级改造40个集贸市场的目标顺利完成,新建和改造社区微型超市50家,建成国家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2个,市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3个,社区居民消费便利化大幅提升,新建和改造“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50家,配送中心3个。完成乡镇集贸市场升级改造12个。

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积极推进,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扭转了柳州市多年来城市市场热、农村市场冷的局面,呈现出城乡两个市场同步发展的格局。2011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8.05亿元,比2010年增长19.46%;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40.74亿元,比2010年增长18.45%。这表明农民收入的稳步加快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逐步扩大化,使农村消费潜能有所释放,对整体消费品市场的平稳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呈现出城乡市场同步增长、共同繁荣的可喜局面。

三、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市场销售热点纷呈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吃、穿、用等传统生活必需品销售保持稳步增长势头,代表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的住房、汽车以及通讯产品等成为市场消费的亮点。

根据批发零售企业统计数据分析,销售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大商品类别:一是汽车消费快速进入家庭。2011年,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汽车类零售额54.35亿元,是2002年的79.37倍,年均增长62.81%,增长幅度高居各类商品前列。二是居民住房及其家居类商品的消费快速增长,带动了家用电器、建筑及装潢材料和家具等商品的销售。三是个人享受、发展教育及服务性消费所带动的商品销售,如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和儿童玩具类等商品销售增长均保持在20%以上。四是以IT产品为主的通讯电子商品类,如移动电话、电脑、移动存储设备、MP3MP4、数码照(摄)相机等产品成为居民消费新宠。2011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通讯器材类商品销售额2.02亿元,零售额1.86亿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175.97倍和162倍。

四、餐饮市场红红火火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餐环境的改善,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观念的转变,餐馆消费成为越来越多的家庭宴会、朋友聚会的重要方式,外出就餐的人越来越多。同时,引进了海底捞、佳客来、澳门豆捞、味千拉面等国内知名连锁餐饮企业,以及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美食节、中国一东盟(柳州)汽车、工程机械及零部件博览会及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中国柳州大奖赛的成功举办,各种商务活动增多以及柳州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直接增加了餐饮消费,餐饮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格局,餐饮市场一片红火,在零售总额中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2011年,餐饮收入达56.07亿元,是2002年的4.2倍,年均增长20.13%,推动了消费品市场的增长。

五、各种业态竞相发展,大中型企业商品销售增长仍居领先地位

各种专卖店、专业店、超级市场、便利店、百货店、折扣店等遍地开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其中专卖店和专业店显示出较强的增长势头,大卖场已成为柳州市零售市场的重要业态。作为现代流通手段之一的连锁经营成为商业企业采用的主要经营组织方式,连锁超市已成为城市居民购买食品和其他日常生活用品的主要场所,特别是联华、国美、南城百货、大润发、优越百货、华润万家、人人乐连锁超市、屈臣氏等国内商业连锁名店的相继入驻,给柳州消费品市场带来新的活力。截至2011年末,有连锁企业(集团)9个,比2002年增加7个,年均增长19.58%;连锁企业(集团)数的增加,推动了门店数、营业面积、从业人员数和商品销售额的快速增长。2011年末,连锁门店数786个,比2002年增长5.19倍,年均增长22.45%;营业面积60.85万平方米,比2002年增长3.9倍,年均增长22%;从业人员数249.1万人,比2002年增长14.95倍,年均增长36.03%;实现商品销售额101.41亿元,比2002年增长35.46倍,年均增长49.12%2011年连锁企业(集团)实现商品零售额59.28亿元,比2002年增长20.31倍,年均增长40.48%。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零售业态的快速推广带动了柳州市批发和零售业的强劲发展,行业规模日益扩大,零售市场生气勃勃。2011年,柳州市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516.07亿元,是2002年的3.28倍,年均增长17.55%。营销手段的多样化,零售业态的日益完善,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生活,消费者购物更加方便、快捷。

在多年的市场竞争中,柳州市扎实推进“十大商贸工程”建设,涌现出一批规模大、市场竞争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它们充分发挥规模大、环境优、信誉好的优势,成为城乡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的首选消费场所,在竞争中领跑消费品市场。尤其是大中型商业企业发展迅速,竞争优势凸现,新型业态发展基本成型,各类大中型超级市场、购物中心、连锁经营的专卖店、专业店不仅给消费者提供了相对规范的售前售后服务和舒适的购物环境,商品价格也易于为消费者接受,使大中型商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了明显优势。2011年,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零售额148.51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6.11%

随着网络的快速普及,家庭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网上购物以其产品丰富、价格实惠、购买便捷、送货上门等优点,已渐渐成为居民流行的消费方式,网上购物、在线支付已成为不少居民热衷的购物方式,尤其是国家关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新规定以及银联推出的无卡支付平台等政策,为网络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提供了便利和良好环境,引发了居民网购热潮,网络消费成为正在兴起的消费新热点。

返回 统计数据(归档时间:2020年10月30日)

首页

走进柳州

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互动回应

数据专题

投资力度持续加大 拉动经济增长作用增强

信息来源:柳州市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2-10-16 16:13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