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莲花蓓蕾”中藏三万年地书

——探究“柳州白莲洞史前文化”系列报道之三

信息来源: 柳州日报 发布日期: 2020-06-23 13:24 【字体:

  白莲洞,位于柳州市郊东南白面山南麓,因洞口正中一酷似“莲花蓓蕾”的钟乳石得名。这里乳石林立,极其壮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岭南腹地。

  近70年来,得益于考古学者的慧眼识真知,经过多次发掘整理,白莲洞遗址打开一扇光阴之门,成为华南地区首个包含中************文化遗存的史前遗址。

  北有山顶洞,南有白莲洞。如今,与山顶洞齐名的白莲洞遗址早已名扬国内、蜚声海外,根据其搭建的白莲洞文化系列框架,在我国乃至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别有洞天 书写三万年古老地书

  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应和着“柳江人”发现的召唤,柳州有关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格外引人注目,这里一度成为史前文化研究的热土。

  1956年,在裴文中、贾兰坡两位中国考古界泰斗的率领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古人类研究室华南调查队在广西调查巨猿和人类化石时,首次对白莲洞进行考察。直至上个世纪7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多次对白莲洞出土的石器、陶片、人类和动物化石等进行了清理与研究,但对白莲洞属于新************时期还是旧************时期众说纷纭。

  其中,在扰乱层中出土的穿孔砾石引起了裴文中教授的注意。当时柳州博物馆工作人员根据这块石器认为:白莲洞************文化遗址的时代也可能是旧石器经过中************,延续到新************初期。

  一段时间来,有关“中************”是否存在,学术界一直有争论。曾经提出广西可能存在中************文化论断的裴文中,在亲自观察典型器物后指出,“要以严格的考古学方法对白莲洞进行清理”。

  此后,白莲洞遗址成为我国古人类学界老前辈十分关注的史前遗址。上个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成都地质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先后派出专业人员对遗址发掘进行指导,并进行多学科综合性研究。

  经过历次发掘,白莲洞遗址发现人类用火遗迹2处,出土人牙化石2枚和一批破碎的动物化石,打制和磨制石器500余件、夹砂陶片若干。确定了洞穴地层分成五个文化层组成了************三期文化,包含了旧************晚期经中************向新************早、中期过渡的文化遗存,其年代为距今37000-7000年。

  白莲洞连续完整的文化堆积为探索中************华南地区文化转变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证材料,证实了华南中************文化的存在,一时间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的高度关注。自发现以来,美国、日本、越南、韩国等国家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纷至沓来,对白莲洞遗址及出土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进行考察。

  为保留好这一有科研价值的洞穴遗址,1985年,中国第一座洞穴科学博物馆——柳州白莲洞洞穴博物馆建成开放。

  洞有乾坤 见证************历程演变

  在考古学分期中,一般将打制石器划为旧************,磨制石器划为新************。其中,旧************过渡到新************之间的阶段就是中************。

  “白莲洞遗址中穿孔砾石或‘重石’,和磨刃石斧的出现,这些是与原始农耕活动相联系的,它们可能是原始农业萌芽的标志。”长期致力于白莲洞遗址研究的中国著名古人类学家、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原馆长周国兴认为,中************存在的标志之一就是由掠夺性经济向生产性经济过渡,这种用于农业播种点穴的“重石”,表明白莲洞人已经有了原始的农业经济。

  走进新建的柳州白莲洞古人类遗址博物馆,展厅内摆放着白莲洞遗址旧、中、新************三种不同时期的石器,清晰地展示了华南地区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转化的轨迹:从起初旧************打击制成简单实用的石锤“白莲洞式打片法”开始出现,到中************为获得锋利的刃而磨削的新工艺,出现了磨刃石器。直至新************,这一阶段器物可以看到技术跃进之后的持续进步,砾石工具已经修整得很规整并经过磨光,此外还出现了骨针、骨锥、原始陶片和穿孔装饰品,表明当时的农耕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这些石器的演变,也见证了人类从攫取性经济到生产性经济的质的飞跃。

  著名考古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邓聪曾说:“白莲洞遗址的发掘,完全解决了中国考古学上中************的长久不解之谜。”正是因为白莲洞遗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世人全景式地展示了华南地区旧************文化向新石器时代文化过渡的场景。

  如今,经过长久研究,考古工作者以此为中心,搭建起白莲洞文化系列框架,提出了从旧************到新************过渡的标准对比刻度,这不仅是全国唯一,更是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唯一。这对于研究当时人类的体质特点、遗传谱系,了解岭南地区旧************晚期与中************的石器技术和文化特点,探讨新************早期的磨制技术与穿孔技术,复原古生态环境,以及建立地区性旧************晚期至新************早期的文化序列并据此破解旧************-中************-新************过渡等前沿热点学术课题,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白莲洞文化是中国南方中石器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史前考古的珍宝,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已经成为探索中石器文化的国际中心,将对世界考古学发挥重要的作用。”周国兴说。

×
×
返回 柳州要闻

首页

走进柳州

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互动回应

数据专题

——探究“柳州白莲洞史前文化”系列报道之三

“莲花蓓蕾”中藏三万年地书

信息来源:柳州日报

发布日期: 2020-06-23 13:24

  白莲洞,位于柳州市郊东南白面山南麓,因洞口正中一酷似“莲花蓓蕾”的钟乳石得名。这里乳石林立,极其壮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岭南腹地。

  近70年来,得益于考古学者的慧眼识真知,经过多次发掘整理,白莲洞遗址打开一扇光阴之门,成为华南地区首个包含中************文化遗存的史前遗址。

  北有山顶洞,南有白莲洞。如今,与山顶洞齐名的白莲洞遗址早已名扬国内、蜚声海外,根据其搭建的白莲洞文化系列框架,在我国乃至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别有洞天 书写三万年古老地书

  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应和着“柳江人”发现的召唤,柳州有关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格外引人注目,这里一度成为史前文化研究的热土。

  1956年,在裴文中、贾兰坡两位中国考古界泰斗的率领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古人类研究室华南调查队在广西调查巨猿和人类化石时,首次对白莲洞进行考察。直至上个世纪7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多次对白莲洞出土的石器、陶片、人类和动物化石等进行了清理与研究,但对白莲洞属于新************时期还是旧************时期众说纷纭。

  其中,在扰乱层中出土的穿孔砾石引起了裴文中教授的注意。当时柳州博物馆工作人员根据这块石器认为:白莲洞************文化遗址的时代也可能是旧石器经过中************,延续到新************初期。

  一段时间来,有关“中************”是否存在,学术界一直有争论。曾经提出广西可能存在中************文化论断的裴文中,在亲自观察典型器物后指出,“要以严格的考古学方法对白莲洞进行清理”。

  此后,白莲洞遗址成为我国古人类学界老前辈十分关注的史前遗址。上个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成都地质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先后派出专业人员对遗址发掘进行指导,并进行多学科综合性研究。

  经过历次发掘,白莲洞遗址发现人类用火遗迹2处,出土人牙化石2枚和一批破碎的动物化石,打制和磨制石器500余件、夹砂陶片若干。确定了洞穴地层分成五个文化层组成了************三期文化,包含了旧************晚期经中************向新************早、中期过渡的文化遗存,其年代为距今37000-7000年。

  白莲洞连续完整的文化堆积为探索中************华南地区文化转变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证材料,证实了华南中************文化的存在,一时间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的高度关注。自发现以来,美国、日本、越南、韩国等国家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纷至沓来,对白莲洞遗址及出土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进行考察。

  为保留好这一有科研价值的洞穴遗址,1985年,中国第一座洞穴科学博物馆——柳州白莲洞洞穴博物馆建成开放。

  洞有乾坤 见证************历程演变

  在考古学分期中,一般将打制石器划为旧************,磨制石器划为新************。其中,旧************过渡到新************之间的阶段就是中************。

  “白莲洞遗址中穿孔砾石或‘重石’,和磨刃石斧的出现,这些是与原始农耕活动相联系的,它们可能是原始农业萌芽的标志。”长期致力于白莲洞遗址研究的中国著名古人类学家、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原馆长周国兴认为,中************存在的标志之一就是由掠夺性经济向生产性经济过渡,这种用于农业播种点穴的“重石”,表明白莲洞人已经有了原始的农业经济。

  走进新建的柳州白莲洞古人类遗址博物馆,展厅内摆放着白莲洞遗址旧、中、新************三种不同时期的石器,清晰地展示了华南地区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转化的轨迹:从起初旧************打击制成简单实用的石锤“白莲洞式打片法”开始出现,到中************为获得锋利的刃而磨削的新工艺,出现了磨刃石器。直至新************,这一阶段器物可以看到技术跃进之后的持续进步,砾石工具已经修整得很规整并经过磨光,此外还出现了骨针、骨锥、原始陶片和穿孔装饰品,表明当时的农耕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这些石器的演变,也见证了人类从攫取性经济到生产性经济的质的飞跃。

  著名考古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邓聪曾说:“白莲洞遗址的发掘,完全解决了中国考古学上中************的长久不解之谜。”正是因为白莲洞遗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世人全景式地展示了华南地区旧************文化向新************文化过渡的场景。

  如今,经过长久研究,考古工作者以此为中心,搭建起白莲洞文化系列框架,提出了从旧************到新************过渡的标准对比刻度,这不仅是全国唯一,更是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唯一。这对于研究当时人类的体质特点、遗传谱系,了解岭南地区旧************晚期与中************的石器技术和文化特点,探讨新************早期的磨制技术与穿孔技术,复原古生态环境,以及建立地区性旧************晚期至新************早期的文化序列并据此破解旧************-中************-新************过渡等前沿热点学术课题,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白莲洞文化是中国南方中石器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史前考古的珍宝,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已经成为探索中石器文化的国际中心,将对世界考古学发挥重要的作用。”周国兴说。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