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江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柳江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发布日期:2011-06-27 09:32 浏览量: 【字体:小中大】
“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就业持续增加,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批优势产业得到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工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城镇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城镇化步伐加快。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明显进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幸福感和自豪感不断增强。经济、社会、生态、资源、环境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全面建设幸福宜居新柳江。
——经济增长。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左右;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左右。到2015年实现“三个翻一番”,即全县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力争达240亿元;工业总产值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力争达500亿元;财政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力争达18亿元;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争达500亿元以上,比“十一五”累计完成投资增长76.7%。
——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明显提升,三次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合理。第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结构由“十一五”时期的“2224”格局(汽车及零部件、机械制造两大支柱产业,制糖、制药两个优势产业,建材、造纸两个传统产业,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电力、化工四个新兴产业)发展成为“3225”格局(汽车及零部件、机械制造、农业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制糖、制药两个优势产业,建材、造纸两个传统产业,电力、轻化、农林产品加工、新材料、新能源环保五个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得到显著提高。到2015年,工业化水平力争达到中期阶段,工业化率达3.3以上;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达50%左右。
——生态环境。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上级下达指标以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10年明显下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6.6%以上,城镇建成区绿化率达35%以上,城镇人均公共绿地达7.8平方米以上;大气环境质量保持国家Il级标准,柳江饮用水保护河段保持国家Ⅲ类标准;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0%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乡饮用水源有效保护,农村面源污染有效控制,建设全区生态文明示范县取得显著成效。
——科技创新。建立完善科技服务和科技创新体系,落实好促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各项政策,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创造条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科技型、创新型企业,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份额,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升。
——民生改善。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均达12%左右;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2万个以上,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到2015年,科教文卫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35%左右,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左右,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85%、70%、80%、70%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65%以上,农村贫困人口控制在农村人口的5%以内。大力发展学前三年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含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全面实现免费中等职业教育,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广播电视基本实现全覆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十二五”期末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投融资、行政管理、国有资产、社会事业、农村金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农村综合改革实现新突破;服务型、法治型政府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区域合作不断深化,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全方位开放合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综合规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