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年-2025年)

柳州市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年-2025年)

信息来源:柳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布日期:2023-01-24 17:25 【字体: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健康广西2030规划《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2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柳州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及中医药发展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下,柳州市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多部门联动,统筹推进,在医疗、保健、人才、科技、产业、文化等领域全面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医药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效显著。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的统一部署下,柳州市建立健全中西医结合救治工作机制,强化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组建市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救治专家组。各定点收治医院对确诊患者及早使用中药治疗,在24例确诊病例救治过程中,所有病例均采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其他疑似和隔离治疗人员,根据不同症状给予中药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后,做好中医医院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推进各级中医医院发热门诊建设或改造,做好核酸检测工作。

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十三五期间,全市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由27家增加至66家,增长144.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馆由24家增加至32家,增长33.3%2020年,全市10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全市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0.97%的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2020年,全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到67.79%0-36月龄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到76.12%,均超过自治区达到65%以上的要求。鹿寨县、鱼峰区、柳北区、城中区、柳南区、柳江区获得“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中医药传承创新迈上新台阶。积极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建有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5个,自治区级中医重点专科7个,拥有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全区名中医、柳州名中医工作室8个。建有重点实验室4研究中心3个。2017年,柳州市中医医院获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项目比规划工期提前5个月完成竣工,展现了柳州速度,成为全区乃至全国的行业典范。

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市有广西名老中医15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名。培养一批广西中(壮瑶)医优秀临床人才和中医药骨干人才。建成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3建成国家级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1自治区级中医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1个。全市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人数2125人 ,市区公立医疗机构(含区直)副高级职称以上中医医师人数284人。培养柳州市基层中医民族医师承人员45名。

中医医改输出柳州经验。推进中医医联体及医共体建设,全市6个县(区)中医医院均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建立县域中医医共体18家,其中紧密型9家。柳州市中医医院积极探索帮扶新模式,以三江模式为基础,促进市、县医联体建设经验模式在县、乡医共体下沉,有紧密型医联体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联体5家,治未病联盟12家。市区与县域协同推进,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水平。柳州市中医医院探索紧密型医联体内党建联盟,在全区开创医联体联盟党建新模式,取得实效。实施医保DRG付费综合改革下适合中医药特点付费改革,柳州市卫生健康委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改革项目——《实施按病种分值付费地区探索按疗效价值付费政策试点研究》20186月至202012月,柳州市中医医院共开展按疗效价值付费病例1138例,节约医保基金近370万元。

中医药健康产业加速发展壮大。坚持突出特色,强化中医药旅游、康养、种植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构建中医药产业发展新品牌,走出一条中医药特色产业发展之路。2家单位获广西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2家单位获广西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1家单位获得自治区定制药园。积极打造道地药材品牌,罗汉果、八角成功入选自治区桂十味道地药材。大力推进中药工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广西柳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广西花红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西金嗓子有限责任公司、广西仙草堂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等地方特色品牌。2020年,中药饮片加工收入0.56亿元,中成药生产收入13.88亿元。

中医药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推动中医药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十三五期间,开展各类中医药活动科普宣传约1700场,受益群众170余万人次。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宣传平台建设,建设广西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1家,开发形式多样的文化科普产品。开展中医药健康素养调查,居民中医药健康素养水平不断提升。

(二)发展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以法律形式来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出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召开全国中医药大会,对中医药工作作出全方位、战略性、系统性的谋划和部署,为新时代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指明了方向。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颁布《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条例》,印发实施《关于促进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医药发展步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加快转变,中西医并重和多学科协同发展的优势明显。柳州积极打造广西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面向东盟国际大通道的核心枢纽、面向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的战略支点、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的开放高地,三大战略建设为十四五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

十四五时期,柳州中医药发展处在服务群众能力提升期、健康服务推进期、参与医改探索期和政策机制完善期,还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如柳州中医药服务能力发展不均衡中医药人才不足中药资源利用不足产学研联合攻关及成果转化能力亟待加强中医药产业化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区中医药大会精神,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坚持中西医并重,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以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等领域协调发展为重点,促进中医药标准化、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的系统性创新发展。加快中医药事业和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着力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提升中医药事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健康柳州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中医药服务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健康优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把中医药元素融入健康柳州建设,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进中医药事业产业创新发展。丰富合作内涵,拓展合作空间,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为助力健康柳州建设贡献力量。

坚持目标导向,科学发展。坚持以解决存在问题为基础,实现发展目标为导向,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挖掘中医药特色,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不断改革完善中医药发展体制机制。

坚持统筹协调,开放共享。坚持中医药与西医药相互补充,城乡均衡发展,国内与国际、区内与区外统筹发展,坚持中医药医疗、保健、人才、科研、产业、文化、交流合作协调发展和融合发展。

坚持质量至上,弘扬特色。坚持中医药特色理论和技术方法,完善中医药发展政策和支撑体系,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高质量发展中医药特色服务和特色产业,满足群众对中医药服务不断提高的要求。

(三)发展目标

2025年,中医药医疗、服务、科研、人才、产业、文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是中医药发展体系更加健全。到2025年,中医药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中医药在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康复、有效控制健康危险因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医药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苗医、侗医等少数民族特色医药服务能力明显加强。建设1-2家有影响力的特色中医医院、2-3个中医优势专科。

二是中医药人才队伍不断优化。培养一批在区内具有影响力的中医药领军人才,做好名医培养和选拔工作,建设名医工作室。继续开展师带徒和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等工作,开展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工作。建设一批优势特色突出、具有较强服务功能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加强苗医、侗医等少数民族医药人才培养。

三是中医药健康产业稳步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新业态不断涌现,中医药养生保健、健康管理、健康旅游、互联网+等健康服务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品质更加优良,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和中药产业链提质增效。建设2-3家广西中药材示范基地、2-3家广西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1-3家广西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提升中医药在健康产业中的贡献度。

四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实现新突破。逐步建立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中医药创新体系,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学术水平,发挥科技创新在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和中药产业发展中的驱动作用。打造1个区内先进水平的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形成1-3个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科研创新成果(传承创新等系列项目),推动1-3个中药知名品牌(两面针、青蒿素等)进入国际市场。

五是中医药文化传播与对外交流合作持续深化。中医药与多学科的合作日益深入,推进中医药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加强中医药文化的普及传播,提升居民中医药健康素养水平,开创中医药文化传播新局面。深入挖掘苗医、侗医等少数民族医药文化。

经过努力,十四五的主要指标朝着积极、较快增长的方向发展,中医药服务和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专栏1  主要发展指标

序号

类别

主要指标

单位

2020

2025

属性

1

卫生健康资源

中医类医疗机构数

150

200

预期性

2

中医类医院数

10

10

预期性

3

*达到二级甲等中医类医院水平的县级中医类医院数

6

6

预期性

4

每千常住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

0.86

1.18

预期性

5

每千常住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

0.42

0.62

预期性

6

每万常住人口中医类别全科医生数


0.37

0.40

预期性

7

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比例

%

56.4

60

约束

8

县办中医医疗机构覆盖率

%

100

100

预期性

9

设置康复(医学)科的二级及以上中医类医院比例

%

87.5

90

预期性

10

三级公立综合性中医类医院设置发热门诊的比例

%

100

100

预期性

11

设置老年病科的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性中医类医院比例

%

50

60

预期性

12

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比例

%

100

100

预期性

13

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的二级妇幼保健院比例

%

66.6

100

预期性

14

公立综合医院中医床位数

274

350

预期性

15

设置中医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比例

%

78.4

100

约束

16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比例,村卫生室提供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比例

%

97.4,64

 10074

预期性

17

卫生健康服务

中医类医院出院人数占医院出院人数比例

%

20.9

25

预期性

18

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

%

76.12

85

预期性

19

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

%

67.69

75

预期性

20

中医药产业

中药材种植面积

万公顷

0.8

2.17

预期性

21

*中药材总产值

亿元

7.76

11.2

预期性

说明:标注*指标为广西特色指标。

三、建设高标准中医药服务体系

(一)分层谋划建设高水平中医医院。加快发展中医医疗服务,健全覆盖全市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快中医特色重点医院项目、县级中医医院传染病区项目、医疗资源扩充工程等建设加强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创新中医医院服务模式,加强中医重点专科、中医重点学科建设,培养和发展一批中医重点专科和中医特色专科。支持三级中医医院提高急危重症、疑难复杂疾病的中医诊疗服务能力和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诊疗服务能力与研究能力,全力提升疑难危重症诊疗水平依托现有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科室,加大力度建设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培育建设中医治未病示范中心。推动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性中医类医院加强老年病科建设,加强县级中医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

(二)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完善全市中医医疗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健全市、县、乡、村中医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2025年,100%的县级中医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标准;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有中医馆。每个县级中医类医院建成 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和1个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在县级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建设标准化中医科和中药房,加强中医妇科和中医儿科建设促进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医药发展推进和规范中医师多点执业

(三)完善中医药公共应急服务体系网络。发挥中医药在新发突发传染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中医药第一时间参与公共卫生应急救治制度,推动中医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高效协同。加强中医药参与艾滋病、新冠肺炎等传染病防治诊疗工作,加强医务人员中医药应急医疗技术培训。完善建立应急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加强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强柳州市医药储备中的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储备,保障重大灾情、疫情及突发事件的用药需求。

(四)加强中西医结合和多学科协同融合发展。提升中西医结合协作能力完善中西医临床协同机制,加强重大疑难疾病、重大传染病和康复等领域中西医临床协作攻关。将中西医结合工作成效纳入医院等级评审和绩效考核。鼓励科室、医院、医共体、医联体及医疗集团内开展中西医协作。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提升综合医院中医药服务整体能力和水平。发展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加强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建设,做优做强中医药特色优势专科。培训推广中医药特色方法、技术,开展心脑血管后遗症、妇科、产后护理、高血压、糖尿病、骨伤、结核病等慢性疾病的特色康复治疗服务,促进中医药、中华传统体育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

(五)大力发展智慧医疗。优化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探索推进智慧中医医院、智慧中药房等互联网+中医医疗网络建设。发展中医远程医疗,规范远程医疗服务,利用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提供健康咨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完善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打造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强化治未病科与临床科室协同与服务模式创新,完善医疗机构治未病工作机制。推进中医健康管理体系建设,探索科学的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六)高质量推进中医医改。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推进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助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加强中医医院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以三级中医类医院为龙头,以中医优势病种为纽带,建立若干覆盖三、二级医院与社区的中医优势病种专科专病联盟。支持市级中医医院牵头试点推进中医医疗集团,支持县级中医医院在县域内牵头组建紧密型医共体。完善医保支付等保障机制,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落实医保对中医药服务的鼓励和支持政策,鼓励和推广使用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

(七)鼓励社会办中医。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支持具有特色优势的中医专科医院、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规范经营和发展。提高社会办中医的诊疗服务能力水平。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机构,提升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的整体水平。

专栏2 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1. 健全中医药服务市、县、乡、村)四级网络工程:加快推进柳州市中医医院中医特色重点医院项目及本部业务用房修缮工程、柳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迁建、柳江区中医医院整体搬迁及县级中医医院传染病区建设等项目。建设以县级中医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基础村卫生室为网底的中医药健康服务网络。

2.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通过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末,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药饮片、针刺、艾灸、刮痧、拔罐、推拿、敷熨熏浴等项目(下同)中的6类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4类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74%的村卫生室提供中医非药物疗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量占同类机构诊疗总量比例力争达到30%每个县(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中医药内容分值所占比例不低于30%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支持柳城县、融水县、融安县、三江县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

3. 中医药三进工程(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组织中医药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把中医药服务送到农村、社区和家庭,让群众感受中医药、了解中医药、使用中医药。

4. 持续推进中医药四名工程(名院、名科、名医、名药):在十三五基础上,继续推进中医药四名工程,建设名院、创建名科、培养名医打造名药十四五末,柳州市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建设国家级名科1-2个,自治区级名科2-3个;培养国家级、自治区级名医1-3人,打造一批特色中药品牌。

5. 中医药救治能力提升工程:推动中医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高效协同,培育建设高水平的中医疫病防治队伍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加强医务人员中医药应急医疗技术培训。

6. 中医医院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工程:加强中医医院传染病区、区域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和中医疫病防治队建设。支持三级中医医院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及符合生物安全二级以上标准的临床试验室等建设,支持二级中医医院加强感染性疾病科、急诊科、呼吸科等建设,开展疫病防治、院感防控及急诊急救知识培训。支持中医药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

四、打造高素质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

(一)深化中医药毕业后教育改革。加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及师资队伍建设,强化过程管理和培训考核,培养中医理论功底扎实、中医临床技能突出的合格中医住院医师。在医院继续教育中开展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应用现代诊疗技术培训。创新继续教育方式,开展老中青结合的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健全中药临床药师、中药制剂、中药鉴定、中药炮制等中药人才培养机制。

(二)健全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体系。将跟师学习深入融入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加强师承教育质量监管。鼓励名老中医、基层中医药专家通过师带徒培养骨干人才,开展多层次、多类型中医药师承教育。推进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建立适应多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需求的师承教育指导老师队伍。开展师承培育人才建设工作,推进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名中医(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等工作。推进中医药学术的研究、继承与发展。

(三)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构建领军人才、优秀人才、骨干人才有机衔接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培养青年岐黄学者后备人才,加强广西名中医等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采取人才服务一体化、柔性引进等方式引进各类中医药、传统医药高端人才。以岗位需求为基础,培养基层中医药实用型人才,针对中医基本理论、诊断、中药、方剂等基本知识,针灸推拿等基本技能,常见病症的诊断治疗、处方的书写等临床知识以及中医预防保健知识开展全方位的培训。提高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运用中医药诊疗知识、技术方法防治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基本技能。培养中医药健康产业技能人才,加强苗医、侗医等少数民族特色医药人才培养。

专栏3 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1. 实施广西名中医培养工程:力争培养1-2名桂派中医大师1-2名广西岐黄学者、1-2名广西青年岐黄学者,推荐遴选2-3广西名中医,建设3-5个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广西名中医、基层名中医药专家名中医工作室及中医药学术流派工作室,培养不少于30名继承人。每年遴选2-3个中医团队定期到县级医疗机构开展帮扶活动。培养2-3名中医药领军人才8-12名中医药优秀人才,60-80名中医药骨干人才。培育建设1-2个支撑广西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岐黄人才培养的中医药传承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2. 基层中医药人才培育工程:加大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养力度,以规培和转岗培训等方式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培养中医类别全科医生,通过基层中医药培训、西医人员学习中医、专科专病骨干培养、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等方式,培训县(区)、乡(镇)、村医生,全面提升基层中医人员理论基础和临床技能。持续推进中医药定向培养教育。

3. 中医药人才继续教育工程:加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及师资队伍建设,鼓励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强化中医药继续教育学习结果应用。

五、科技赋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一)强化科技支撑中医药创新发展。完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和协同创新网络。培育建设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中医药学科领域重点实验室、中药制剂研发中心、中医药学科研究中心等。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项目、中医特色重点中医医院项目等重大项目建设。利用中医药研发平台,整合资源、人才、技术,打造具有先进科研能力的产学研一体化中医药科技创新高地。推进苗医、侗医等少数民族医药研究。

(二)积极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发挥中医药质控中心、研究中心等平台优势,结合中医药传承工作室建设,完善中医药质量管理体系,提升中医药质量控制水平,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和研发。开展中医药防治优势病种、重大传染病相关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支持开展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开展重大传染性疾病、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为研究对象的中医药系统临床评价和疗效机制研究。加强名方、经方、经典等古籍的挖掘整理和传承培养,加强基于古代经典名方、验方、秘方的中药制剂的研发,鼓励研发院内中药制剂、开展特色临方炮制。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养生保健、合理膳食、心理健康等领域的优势作用,推进智慧化中医药产品研发。

(三)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健全赋予中医药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的管理制度,完善中医药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权益保障机制。支持中医医院与企业、科研机构、学校加强协作、共享资源。建立符合中医药行业特点的激励机制和岗位薪酬制度。支持公立医院牵头或参与联合建立研发机构、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中心。

专栏4  中医药创新发展工程

1. 中医药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建设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中医药学科领域重点实验室、中药制剂研发中心、中医药学科研究中心等。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项目、中医特色重点中医医院项目等重大项目建设,创建一批中医药领域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依托市中医医院创新传承工程项目,支持争创1-3个自治区级中医药重点研究室研究中心。

2. 中药壮瑶药品质提升支撑技术研发。以“桂十味”道地药材及31种区域特色药材、药食同源药材为研究重点,开展药材全产业链过程研究。

3. 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技术研究及应用:发挥中医药质控中心、研究中心等平台优势,结合中医药传承工作室建设,提升中医药质量控制水平,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和研发。开展重大传染性疾病、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为研究对象的中医药系统临床评价和疗效机制研究。

4. 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支撑技术研发:加强基于古代经典名方、验方、秘方的中药制剂的研发。开展特色临方炮制。开展院内制剂、中药制剂研发和推广,加强院内制剂孵化基地建设,研制一批中医特色院内制剂,鼓励院内制剂在医联体内流通使用。推进智慧化中医药产品研发。

六、深度融合培育高能级中医药产业

(一)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和生产基地建设。加强辖区内野生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管理,提升中药材繁育、种植和产地加工技术水平。进一步促进中药材良种繁育、规范化种养基地和产地加工绿色发展。在中药材相对集中种植区融安融水、三江等县(区),利用绿色、有机、良好规范化认证手段作为引导,建立由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组织或牵头、面积达一定规模、种植规范化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力争培育每县(区)有1-2个优势品种,提升中药材生产和品牌影响力。

(二)培育壮大中药制造业。推进中医药产业项目建设,探索强龙头、聚集群、补链条发展模式,围绕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等细分行业,采取龙头企业+配套的发展方式,不断拉长补齐中医药产业链条。采取技术改造、资源整合、产能提升等方式,通过政策扶持、创新协同,促进柳州医药、花红药业、两面针药业、金嗓子药业、圣特药业等企业做大做强,打造区域特色中医药产业集群。鼓励围绕中医养生保健、诊疗与康复,研制生产便于操作、适于家庭的健康检测、监测产品及自我保健、功能康复等器械产品。

(三)推进中医药+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有效开发利用中医药文化资源,建设一批以中医药文化传承为主题,集养生保健、文化体验、科普研学于一体的具备区域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品牌。通过中医医疗机构拓展服务领域和创新服务方法、养老机构引入中医药健康服务等方式,实现中医药服务与养老服务有机结合,探索形成形式多样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建设一批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

专栏5  中医药产业提升工程

1. 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工程:加强辖区内野生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管理,在中药材相对集中种植区融安融水、三江等县(区),建立由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组织或牵头、面积达一定规模、种植规范化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力争培育每县(区)有1-2个优势品种,支持打造青蒿、灵芝、罗汉果、钩藤、草珊瑚等特色道地药材。

2. 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工程:支持规范化、规模化中药材种养,结合县域地理环境,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中药材良种繁育、规范化种养和产地加工基地。培育建设1-2个中药材生产基地。

3. 推进中医药产业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广西花红药业股份有限公司GPM生产基地整体搬迁、广西天天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新建生产基地及广西众生堂医药有限公司药品生产基地、壮医康养医疗等项目建设,引进产业链配套项目。

4. 中医药+健康产业建设工程:组织符合条件的示范基地申报广西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广西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力争建设1-3家广西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2-3家广西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

七、促进高水平中医药文化传播

(一)挖掘中医药文化精髓。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收集保护,开展中医药古籍文献挖掘整理。加强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老药工传统技艺等的活态传承,加强中医药文物、古迹的保护利用。宣传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和理念,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

(二)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和普及。深化中医中药中国行,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及优质产品。加强中医药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采用电视、广播、讲座、发放资料等多种手段,创作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创意产品和文化精品,丰富中医药文化传播途径。大力传播中医药防治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特别是壮、侗、苗等民族医药文化,提升居民中医药健康素养水平。

(三)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加快推进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科普基地建设,推动中医药进乡村、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企业、进机关等。支持市中医医院创建国家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1-2家广西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社区健康教育宣传中体现中医药防治知识和文化理念,制作中医药健康知识展板、阅报栏、宣传墙等,向居民宣传普及中医药健康文化。

(四)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着重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新业态项目,推进中医药文化与旅游、养老、保健、休闲、娱乐等融合发展,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实施中医药文化精品行动,促进中医药与动漫游戏、旅游餐饮、体育演艺等有效融合,发展新型文化服务,打造具柳州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品牌。

专栏6 中医药文化传播工程

1. 中医药文化传播体系建设工程:推动建设覆盖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终端、平面媒体等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推动中医药文化知识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进乡村。鼓励侗、苗等民族医药的民间传承。

2. 中医药文化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工程:进一步挖掘、归纳和研究中医药特别是苗、侗、壮等民族医药文化内涵。引入中医药健康理念,建设融中医药科普、文化宣传、健康养生、应用推广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文化教育基地。支持市中医医院创建国家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培育建设1-2个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严格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壮瑶医药文化内涵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打造富有柳州特色的十个一批中医药文化品牌。

3. 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开展中医药健康义诊、知识技能竞赛、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等多种活动。加强中医药文化科普人才培训,提升中医药文化科普人才队伍水平。

八、构建中医药开放发展新格局

(一)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支持中医医疗机构走出去,与市外中医药研究机构等单位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支持中医药交流合作基地、中医药交流文化传播等项目建设。积极利用中国东盟传统医药论坛、中医药产业博览会等对外交流平台,开展中医药宣传、展示、交流活动支持中医药机构企业走出去粤港澳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开展中医药、壮瑶医药、传统医药科研合作。

(二)加强中医药开放创新发展。提高重大疾病和中医优势专科服务能力,积极开展重大疑难疾病防治、中药质量控制、关键技术装备研发等领域的联合研究。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交流合作,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大力引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医疗、人才、资本等优质资源,促进传统医药人才双向流动。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支持中药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发展中医特色康复、中医养生保健国际服务,发展中药材进出口贸易。以地方特色中医药为支撑,推进对外交流的中医药服务链、产业链合作,打造优势互补的服务链产业链体系。

专栏7  中医药开放合作工程

1. 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工程:支持中医医疗机构走出去,与市外中医药研究机构等单位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支持中医药交流合作基地、中医药交流文化传播等项目建设。

2. 中医药开放创新发展工程:积极开展重大疑难疾病防治、中药质量控制、关键技术装备研发等领域的联合研究。参与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协同联合培养。加强优秀中医药人才柔性引进。以地方特色中医药为支撑,推进对外交流的中医药服务链、产业链合作,打造优势互补的服务链产业链体系。

九、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始终坚持党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党组)领导作用,切实提高应对风险挑战、领导中医药领域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各级人民政府要将中医药发展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地方规划、年度计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充分发挥柳州市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领导小组的组织、指导和统筹协调作用,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形成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合力。建立完善县(区)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合理配置人员,强化任务落实,明确职责分工,提高中医药管理部门的治理能力。

(二)加强政策引领。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医药人才、医保支付、中医药产业发展等政策措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和杠杆作用,强化各部门相关专项资金统筹使用,合理运用贴息、补助、奖励、资本金注入等方式,落实好税费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贷款向中医药民族医药领域倾斜。完善多渠道投入资金的保障机制,充分调动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企业等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完善符合中医药行业特点的激励机制等人才政策,大力引进各类中医药、传统医药、大健康产业高端研发人才,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不断完善中医药医保支付等政策。支持开展中医药服务,支持将中药和中医特色诊疗项目纳入门诊病种用药和诊疗范围。在人才、医保等政策方面给予扶持,切实保障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强项目建设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规划实施的重要抓手,在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中医药发展需要,支持中医药医疗、养生保健、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等项目建设。加强公立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基层中医馆等项目建设。推进中医药重点学科、重点专科、中医药人才培养等项目建设。强化中医药发展信息化支撑,加强县级中医医院信息化水平提升,建立和完善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中医医院信息系统。推进中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助力中医药产业发展。

(四)强化法治保障。完善中药材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健全有利于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使用、管理和传承的体系,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条例》等法律法规,推进中医医疗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完善中医药服务监管机制。健全中医药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增全民中医药法治意识。


返回 医疗规划

首页

走进柳州

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互动回应

数据专题

柳州市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年-2025年)

信息来源:柳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布日期: 2023-01-24 17:25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