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扶贫办2014年度自治区绩效考评公众评议群众反馈问题整改情况
发布日期:2015-11-27 08:27 【字体:小中大】
市扶贫办2014年度自治区绩效考评公众评议
群众反馈问题整改情况
2014年度自治区绩效考评公众评议和满意度调查,社会公众对我办提出整改事项为“尽快把村屯的路都道路硬化”和“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对水利工程、道路硬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我办领导高度重视,及时召开相关工作会议,责成相关责任科室制定了《整改方案》,明确了整改目标,落实了整改措施。到目前为此,整改事项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得到了贫困村群众的认可和肯定。
一、整改工作基本情况
2015年我办落实屯级道路硬化专项活动建设194条240公里,计划投资7966万元。其中第一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发展资金)计划投资1732万元,建设54条54公里;柳州市财政扶贫资金778万元,建设25条26公里;“美丽广西•生态乡村”屯级道路硬化专项资金2336万元,建设54条73公里;“美丽柳州•生态乡村”边远贫困山区村屯道路硬化专项资金3120万元,建设61条87公里。与2014年相比,增加资金3045万元,增加村屯硬化道路60条84公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购置车辆也越来越多,在屯级路上行走的车流也日益增加,群众已不能满足于这种一遇雨水天气就塌方、排水沟堵塞、路面泥泞、凹凸不平甚至车辆无法通行的简易砂石路了。加大对村屯道路硬化的财政扶贫资金投入,顺应民意,转变思维,把实现屯级道路硬化建设作为首选目标。为此,我办今年积极向自治区扶贫办争取到我市生态乡村屯级硬化道路任务73公里,每公里补助16万元,获得硬化道路资金1168万元,并且落实项目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168万元。同时,落实我市本级财政筹集市级资金3120万元,专项用于边远贫困山区“村屯硬化”道路建设87公里。所有项目将按计划于今年12月底前完成。
二、整改工作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领导重视,政策支持
市委、市人民政府对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专题会进行研究和部署,先后出台了多个有关扶贫开发工作文件。每年都召开扶贫工作现场会,把扶贫道路建设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与实施“屯级道路硬化专项活动”紧密结合,在人、财、物和政策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我办积极落实“屯级道路硬化专项活动”,覃勋主任负总责抓全面工作,覃辉先副主任具体抓村屯道路建设工作,项目科具体负责村屯道路建设督查工作,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科室协调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群众参与项目管理
以扶贫项目为载体,转变项目实施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将扶贫项目的实施权、管理权、监督权下放给基层群众,确保了扶贫资金使用的公开透明和安全运行。我市各县区在实施扶贫项目过程中,都将项目村有威信的村屯干部及部分德高望重的村民代表组成质量监督检查小组,全程监督项目实施过程,项目竣工作为验收组成员参加项目验收。通过这种群众监督,既充分发挥了项目受益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又确保了施工质量。
(三)扶贫项目公开透明
提高扶贫项目公开透明度,让扶贫项目在阳光下操作和运行,让群众知晓及参与扶贫项目的立项、申报、实施及监管。各县区做到村屯道路项目的实施村应通过公开栏、告示等形式将当年财政扶贫资金的投资规模、资金来源、资金用途、补助标准及项目完成情况在项目实施地进行事前、事后公示公告,扶贫项目竣工后在项目建设地显现处立碑标示,保证群众的知情权,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四)制度完善程序规范
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和规范的项目实施程序,既可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可有效遏制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2014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创新和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若干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精神,全面落实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县”制度。一是实行项目备案制。县在扶贫项目立项、编制及审批过程中,市级要做好资金投向和扶贫政策方面的督查和指导工作,督查扶贫项目编报是否符合扶贫规划,资金的使用、补助标准、审批程序是否符合扶贫资金投向要求和扶贫政策规定,确保扶贫项目安排合理。二是实行项目公示公告制。在安排项目时,首先在项目村屯进行公示公告,使扶贫项目安排公开透明;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在项目村组对建设内容和投资情况进行公示公告,以增加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在项目实施结束后,对项目建设的结果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公示公告,充分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三是实行项目督查制。县在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市办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督促检查,对项目实施进度进行统计监测;项目竣工自检后,组织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进行项目抽查核验。四是实行项目绩效制。将年度村屯道路建设项目纳入到各级年度重点工作指标绩效考评中。对项目实施管理过程及其扶贫效果,进行综合性绩效考核与评价。
实施村屯道路硬化专项活动,有利于逐步改善和解决广大群众的行路难、运输难问题。对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我市部分农民脱贫致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进而实现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一项为民办实事工程,也是党和人民政府的一大德政工程。

桂公网安备45020502000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