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文明创建】大爱无疆育桃李,初心如磐铸师魂——胡惠月

信息来源:文明柳州 发布日期:2025-08-25 11:28 【字体:

她年逾八旬,满头银发,却步履坚定地穿梭于育才特教学校的走廊;她身形瘦小,却用羸弱的肩膀为数百名残疾儿童撑起一片晴空。她就是胡惠月,一位退休后毅然投身特殊教育的老人,一位用半生光阴诠释“师者父母心”的平凡英雄。从1989年创办柳北区第一所特教学校至今,她以校为家、以生为子,将教育化作春风细雨,滋润着每一颗曾被命运冷落的心灵。她的故事,是一曲关于爱与坚守的赞歌,更是一面映照人性光辉的明镜。

1998年,胡校长从普通小学退休。彼时的她本可像多数老人一样,含饴弄孙、游山玩水,但她却始终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一次家庭聚会上,侄女提起残疾儿童失学的困境:“那些孩子连校门都进不去,只能在家发呆。”这句话像一根刺,扎进了她的心里。次日,她直奔柳北区残联,眼前的景象令她震惊:登记在册的残疾儿童竟有上百人,有的因脑瘫无法行走,有的因聋哑无法沟通,更多的家庭因贫困选择放弃教育。“这些孩子也是祖国的花朵啊!”她攥紧名单,暗下决心:“我要办一所学校,让他们有书可读!”

没有校舍、没有资金、没有师资——面对“三无”困境,胡校长蹬着一辆老式凤凰牌自行车出发了。烈日下,她挨家挨户敲门,向家长承诺:“只要孩子来,学费我垫!”有的家庭闭门不见,骂她“多管闲事”;有的家长抹着眼泪说:“孩子连饭都吃不饱,读书有啥用?”她不争辩,只是默默记下地址,隔天再登门,带着残联的证明和自制的宣传册。三个月后,8名孩子终于走进了临时租借的教室。开学那天,她站在黑板前,望着台下怯生生的面孔,哽咽道:“从今天起,这里就是你们的家。”

学校每月收取的100元学费,连水电费都不够。胡校长二话不说,取出存折里的6万元积蓄,又每月贴上3000元退休金。侄女劝她:“您这是砸锅卖铁啊!”她摆摆手:“钱能再挣,孩子的青春耽误不起。”为了省钱,她带着老师用旧木板钉桌椅,去菜市场捡菜叶煮粥;寒冬腊月,教室里没有暖气,她就把自家的棉被抱来给学生盖。一次,女儿发现她偷偷啃冷馒头当午餐,急得直哭:“妈,您这是图啥?”她笑着擦去女儿的眼泪:“图孩子们能喊我一声‘阿婆’,值了。”

2003年,一对父母将年仅7岁的张海全送到学校,留下400元生活费后便消失无踪。胡校长根据他们留下的地址,骑着那辆破旧单车,载着张海全辗转多地寻亲,却发现所有信息都是虚假的。面对孩子茫然的眼神,她紧紧搂住他:“阿婆就是你的家人。”此后两年多,每逢春节、中秋,当其他学生被家长接走后,张海全总是孤零零站在校门口。胡校长便牵起他的手,带他回家过节。她为他缝制新衣,教他识字算数,甚至熬夜照顾他高烧不退的病体。直到政策限制,学校无法继续收留超龄儿童,她含泪将他送往福利院。福利院却以“年龄不符”为由拒绝接收,最终只能将他安置在老人院。临别前,张海全死死拽住她的衣角哭喊:“阿婆,我不想走!”她强忍泪水,塞给他一包糖果:“乖,阿婆永远惦记你。”

这里的课堂与众不同:脑瘫孩子学用勺子吃饭,聋哑儿童练手语交流,自闭症少年在音乐中舒展眉头。胡校长常说:“特殊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唤醒尊严。”她设计“生活技能课”,带学生逛超市、乘公交;开设“手工坊”,教他们编竹篮、做绢花。学生小林的母亲含泪说:“孩子以前只会砸东西,现在能安静地画一幅画,阿婆比我们亲爹娘还懂他!”

每年除夕,总有几个孩子因家长忙碌无法回家。胡校长的家便成了“临时港湾”。她早早备好红包,炖一锅热气腾腾的羊肉,给每个孩子碗里夹满菜。学生小芳先天性失明,却总能在喧闹中辨出她的脚步声。“阿婆,您身上有粉笔味!”小芳摸索着抱住她,笑得像朵太阳花。二十年来,这张团圆饭桌上多了皱纹,添了白发,唯独不变的,是那份超越血缘的亲情。

办学第三年,学校因长期亏损濒临倒闭。共同创业的侄女含泪退出:“姑妈,我真的撑不住了。”胡校长独自坐在空荡荡的办公室,账本上刺目的赤字让她彻夜难眠。次日,她卖掉金项链,又挨个拜访老同事借钱。有人劝她放弃,她摇头:“我若退了,这些孩子怎么办?”最艰难时,她甚至捡废品换钱买课本。直到一篇媒体报道引发关注,政府拨款和社会捐助纷至沓来,学校才绝处逢生。

2010年,柳北区政府将学校纳入民生工程,拨款改建校舍;企业捐赠康复器材,志愿者定期支教;曾经的毕业生王强开了一家修车铺,每月捐出10%利润。“没有阿婆,我早成街头混混了。”他憨厚地笑。胡校长将每一笔捐助都刻在“爱心墙”上:“这不是施舍,是善意的接力。”

三十余年间,近400名学生从这里走向社会。聋哑女孩陈娟成为服装厂技工,月薪资助弟弟上学;脑瘫少年李伟开了杂货铺,招牌上写着“育才学员自立店”;自闭症儿童周舟考入普通中学,在作文中写道:“阿婆教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我能行’。”胡校长珍藏着一本相册,每张照片背后都写着故事。翻到泛黄的第一届毕业照时,她轻抚画面:“看,这些孩子都挺直了腰杆。”

2013年,胡校长荣获柳州市“公民榜样”称号。领奖台上,她局促地攥着衣角:“我没做啥大事,就是舍不得孩子们。”如今,84岁的她仍坚持每天7点到校,检查食堂饭菜、安抚哭闹新生。老师们劝她休息,她却说:“听见孩子笑,我浑身是劲。”她的办公室摆着一张行军床,午休时总被学生“霸占”。“阿婆的床有太阳味!”孩子们嬉笑着,她却悄悄掩上门:“让他们多睡会儿。”

女儿曾埋怨她“只顾学校不顾家”,如今却成了副校长。“我妈教会我,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外孙女大学毕业后也回到学校教美术,她说:“外婆说,这里的孩子画出的彩虹更鲜艳。”祖孙三代同守一所学校,成为柳北区的美谈。

有人问胡校长:“您图什么?”她指向操场:阳光下,一群孩子正蹒跚学步,摔倒了又爬起来。“你看,他们眼里有光了。”她说得轻描淡写,却让无数人湿了眼眶。这位老人用一生证明:教育不是淘汰弱者的筛子,而是托举生命的摇篮;师者最美的模样,莫过于在尘埃中种出花朵,于无声处听见惊雷。

从青丝到白发,从一人到万人,胡校长的故事仍在续写。她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琐碎日常编织出最动人的诗篇;她从未说过豪言壮语,却用行动诠释了“有教无类”的至高境界。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她像一株倔强的老榕树,扎根泥土,荫蔽众生。正如柳北区一位家长所言:“阿婆让我们相信,这世上真有‘活菩萨’。”而她,只是摆摆手,继续踩着那辆吱呀作响的单车,奔向需要她的地方——因为在她心中,爱,是一场永不退休的事业。

返回 创新理论

首页

走进柳州

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互动回应

数据专题

【文明创建】大爱无疆育桃李,初心如磐铸师魂——胡惠月

信息来源:文明柳州

发布日期: 2025-08-25 11:28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