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沃野粮仓满 特色产业兴——我市前三季度农业实现质效双提升走笔

信息来源: 柳州日报 发布日期: 2025-11-18 10:04 【字体:

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农业生产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1%,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增长的背后,是粮食安全基础的有效筑牢,是特色种养产业的强势崛起,更是产业链价值的持续延伸,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

粮食稳产夯实基础

农民增收底气十足

“今年的水稻亩产突破400公斤,比去年多60公斤。”柳南区洛满镇种植大户姚仁起今年种植的200亩水稻,均位于高标准农田覆盖范围。他感慨道,得益于农技团队上门指导选种,加上高标准农田的灌溉设施、机械化装备协同发力,才实现了这份丰收。

姚仁起口中的丰收景象,源于柳州持续推进的“四高”(高标准、高技术、高产量、高品质)粮食生产模式。这套模式以高标准农田为依托,在83个乡镇736个村落实“一县一方案、一乡一农技团队”,并将洛满镇核心示范区验证成功的“稻油轮作”、无人机播种、水肥一体化等关键技术系统推广至各乡镇村屯,让高产经验广泛推广。

与此同时,我市紧扣“育秧设施化、生产机械化、服务社会化”三大环节全面发力:全市建成超过300万平方米标准化育秧大棚;农机购置与作业补贴双管齐下,综合机械化率达72%;32个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将生产托管服务覆盖率提升至68%以上。截至前三季度,该模式已成功辐射带动200余万亩粮田,惠及10684个种植主体。

特色种养精准发力

激活产业惠及万家

在柳江区成团镇螺蛳养殖基地,稻田波光粼粼,水下螺蛳爬动觅食,水面不时有鱼跃出,“稻螺共生”的生态图景随处可见。“以前单养螺蛳,水质容易出问题。现在采用套养模式,螺蛳亩产高达1000公斤,效益显著提升。”养殖户韦义感慨道。

这正是柳州“一县一业”精准扶持的生动缩影。目前,全市螺蛳养殖面积达4.2万亩,前三季度产量1.5万吨,带动超万户农户实现户均年增收超过2万元。

在三江侗族自治县,18万亩高山茶园依托生态优势与标准化种植,茶叶远销海外。在融安县,22.6万亩金桔通过品种改良与品牌打造,签下粤桂协作3.3亿元订单,全产业链产值已接近百亿元;在鹿寨县,设施渔业采用智能圆桶养殖,亩产是传统模式的30倍,成为农业新的增长点。

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一套“统筹+精准”的政策支撑体系。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统筹各级财政资金向特色产业倾斜,针对不同产业分类施策,并派遣20支农技团队下沉指导。科技特派员们扎根一线,在脆蜜金桔基地推广“品”字形定植,为低产园开出“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改良方案;在蚕房里指导消毒防病,推动33个养殖点完成标准化改造;在蔬菜基地推广秸秆还田,助力苦瓜、西蓝花亩产大幅提升……真正将“技术下沉”转化为“产业增收”。

政策支撑精准有效

价值链条不断延伸

“现在脆蜜金桔鲜果一斤能卖四五十元,加上加工和电商,我这200多亩桔园年收入比创业初期翻了十几番。”融安县大将镇退役军人林俊合道出了价值链延伸的奥秘。他牵头成立合作社,开发金桔膏、金桔茶等产品,让金桔附加值提升3至5倍;搭建的“金桔云仓”日均销售额超10万元。

要让特色产业效益最大化,关键在于延伸产业链。为此,柳州推动“种养+加工+文旅”融合,实现从“卖原料”到“卖产品”的价值跃升。

作为柳州螺蛳粉龙头企业,广西螺霸王食品有限公司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民”模式,布局标准化原料种植网络,并将厂区打造成文化展览馆,推出工业旅游,累计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带动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

这些成果的背后,是柳州精准的政策支撑。依托中国(柳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我市搭建“跨境电商+产业带”服务平台,为金桔出口提供通关、物流、退税一站式服务,强力推动“桂品出海”。目前,融安金桔品牌价值跃升至65.2亿元,成功跻身地理标志品牌百强榜,带动产业链上超10万群众稳定增收。

从稳固的粮食基本盘,到遍地开花的特色产业,再到不断延伸的价值链条,柳州正以特色为主导、以融合为路径,走出一条量质齐升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
×
返回 柳州要闻

首页

走进柳州

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互动回应

数据专题

沃野粮仓满 特色产业兴——我市前三季度农业实现质效双提升走笔

信息来源:柳州日报

发布日期: 2025-11-18 10:04

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农业生产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1%,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增长的背后,是粮食安全基础的有效筑牢,是特色种养产业的强势崛起,更是产业链价值的持续延伸,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

粮食稳产夯实基础

农民增收底气十足

“今年的水稻亩产突破400公斤,比去年多60公斤。”柳南区洛满镇种植大户姚仁起今年种植的200亩水稻,均位于高标准农田覆盖范围。他感慨道,得益于农技团队上门指导选种,加上高标准农田的灌溉设施、机械化装备协同发力,才实现了这份丰收。

姚仁起口中的丰收景象,源于柳州持续推进的“四高”(高标准、高技术、高产量、高品质)粮食生产模式。这套模式以高标准农田为依托,在83个乡镇736个村落实“一县一方案、一乡一农技团队”,并将洛满镇核心示范区验证成功的“稻油轮作”、无人机播种、水肥一体化等关键技术系统推广至各乡镇村屯,让高产经验广泛推广。

与此同时,我市紧扣“育秧设施化、生产机械化、服务社会化”三大环节全面发力:全市建成超过300万平方米标准化育秧大棚;农机购置与作业补贴双管齐下,综合机械化率达72%;32个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将生产托管服务覆盖率提升至68%以上。截至前三季度,该模式已成功辐射带动200余万亩粮田,惠及10684个种植主体。

特色种养精准发力

激活产业惠及万家

在柳江区成团镇螺蛳养殖基地,稻田波光粼粼,水下螺蛳爬动觅食,水面不时有鱼跃出,“稻螺共生”的生态图景随处可见。“以前单养螺蛳,水质容易出问题。现在采用套养模式,螺蛳亩产高达1000公斤,效益显著提升。”养殖户韦义感慨道。

这正是柳州“一县一业”精准扶持的生动缩影。目前,全市螺蛳养殖面积达4.2万亩,前三季度产量1.5万吨,带动超万户农户实现户均年增收超过2万元。

在三江侗族自治县,18万亩高山茶园依托生态优势与标准化种植,茶叶远销海外。在融安县,22.6万亩金桔通过品种改良与品牌打造,签下粤桂协作3.3亿元订单,全产业链产值已接近百亿元;在鹿寨县,设施渔业采用智能圆桶养殖,亩产是传统模式的30倍,成为农业新的增长点。

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一套“统筹+精准”的政策支撑体系。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统筹各级财政资金向特色产业倾斜,针对不同产业分类施策,并派遣20支农技团队下沉指导。科技特派员们扎根一线,在脆蜜金桔基地推广“品”字形定植,为低产园开出“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改良方案;在蚕房里指导消毒防病,推动33个养殖点完成标准化改造;在蔬菜基地推广秸秆还田,助力苦瓜、西蓝花亩产大幅提升……真正将“技术下沉”转化为“产业增收”。

政策支撑精准有效

价值链条不断延伸

“现在脆蜜金桔鲜果一斤能卖四五十元,加上加工和电商,我这200多亩桔园年收入比创业初期翻了十几番。”融安县大将镇退役军人林俊合道出了价值链延伸的奥秘。他牵头成立合作社,开发金桔膏、金桔茶等产品,让金桔附加值提升3至5倍;搭建的“金桔云仓”日均销售额超10万元。

要让特色产业效益最大化,关键在于延伸产业链。为此,柳州推动“种养+加工+文旅”融合,实现从“卖原料”到“卖产品”的价值跃升。

作为柳州螺蛳粉龙头企业,广西螺霸王食品有限公司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民”模式,布局标准化原料种植网络,并将厂区打造成文化展览馆,推出工业旅游,累计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带动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

这些成果的背后,是柳州精准的政策支撑。依托中国(柳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我市搭建“跨境电商+产业带”服务平台,为金桔出口提供通关、物流、退税一站式服务,强力推动“桂品出海”。目前,融安金桔品牌价值跃升至65.2亿元,成功跻身地理标志品牌百强榜,带动产业链上超10万群众稳定增收。

从稳固的粮食基本盘,到遍地开花的特色产业,再到不断延伸的价值链条,柳州正以特色为主导、以融合为路径,走出一条量质齐升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