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挑银幕走苗山 ——融水拱洞乡石安林夫妇20余载在山村放映电影超过5000场次
信息来源:柳州日报 发布日期:2025-06-30 16:22 【字体:小中大】

古楼村群众观影现场。

石安林和妻子展示老式放映设备。
石安林和石敏咪是融水苗族自治县拱洞乡高武村大屯的一对夫妻。20余年来,他们夫妻搭档,把电影送到拱洞乡11个村及大年乡8个村的苗家侗寨,为群众送去精神文化食粮,送去了欢乐。
6月25日傍晚,融水苗族自治县大年乡古楼村的古楼前一派热闹景象。61岁的石安林正踩着板凳挂银幕,妻子石敏咪蹲在地上调试放映机。村民们拿着小板凳从各自家里来到古楼前等待电影放映,他们的眼神中充满期待。当晚,古楼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组织村民免费观看公益电影。
“我从小就喜欢看电影,还把当放映员作为自己的理想。”石安林回忆说,经过努力,他于1988年当上了放映员。因放电影,他与苗族姑娘石敏咪相爱成家。
2002年,当地文化部门组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队,石安林加入其中,负责拱洞乡和大年乡的放映任务。夫妻俩觉得晚上一个人外出不便,同时挂收银幕等工作需要协助,于是夫妻俩决定一起去放电影。自此,这支苗族夫妻电影放映队便诞生了。
他们负责的片区位于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东南部,村寨散落在崇山峻岭之间,以前由于不通公路,夫妻俩经常需要扛着沉重的设备步行上山,风雨无阻。如今,“村村通公路”让他们开着面包车就能直达村寨。尽管如此,他们沿途还得防备风雨引发的路面塌方、泥石流和大树倒伏等危险。但石安林和妻子从未放弃,20余年来,他们相依相伴,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奔走在2个乡19个行政村89个自然屯之间,行程达20多万公里,放映电影超过5000场次,把欢乐和知识播撒到了苗家侗寨。他们之前放电影的收入并不高,平时还要在家务农来维持生计。随着国家对文化事业越来越重视,近年来他们的收入也逐步提高,如今两个人每个月放映电影的收入大概在4000元至5000元。
“今晚放侗语版《半条棉被》,因为村里的部分老人听不懂普通话,选择侗语版的电影来播放,这样大家才看得明白。”石安林话音未落,57岁的石宝生已搬着小板凳坐下说:“50年前我就蹲在这看《英雄儿女》,现在带上孙女来看。”
当电影中3名红军女战士剪下半条棉被的画面出现时,一名村民指着银幕说:“和我阿婆讲的红军故事一样,红军真是把老百姓当亲人。”
石安林趁机拿起话筒说:“看完电影,村‘两委’要跟大家商量发展产业的事。”这样的“映后议事”已成常态。据统计,6月以来,石安林夫妻俩放映32场电影,每场结束后都会留出20分钟让村干部宣传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政策。
“以前召集村民开会有一定难度,现在借看电影的机会,事就办了。”古楼村党总支部书记石应文说。
“以前没通路,半夜放完电影要打着手电筒走几个小时山路回家。”石安林摩挲着放映机上的划痕说,看到娃娃们追着银幕跑,就觉得值了。当地群众都希望以后他们可以常来,因为放的电影都是用苗话配音,当地的小孩老人都听得懂。
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委宣传部的支持下,石安林和石敏咪夫妻俩坚持播放侗语、苗语配音的红色电影。“现在用数字放映机了,不过我还是喜欢听胶片转动的‘咔嚓’声。”石敏咪一边擦拭设备一边笑着说。
“现在偏远村屯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和老人,文化生活较为贫乏,他们对电影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所以只要群众有需要,我们就一直放映下去,把好看的、有教育意义的电影送到千家万户。”石安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