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稳底盘 “双轮驱动”稳增长 ——柳州年中经济观察之一
信息来源:柳州日报 发布日期:2025-08-04 10:44 【字体:小中大】
广西汽车集团五菱新能源汽车基地总装车间里即将下线的汽车。全媒体记者 黄蕊 摄
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排在全区第四位,顺利实现“双过半”,扭转了近年来经济增速在全区排名靠后的局面。
这份来之不易、含金量高的发展成绩单,为我市从“半年稳”到“全年好”打下坚实基础。从中我们看到,我市工业经济持续向好,新动能加速蓄积,经济大市正迎难而上,奋起挑大梁。
“压舱石”作用凸显
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上半年,柳州工业充分发挥了经济“压舱石”的重要作用,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0%,较上年加快6.8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1%,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0.2个百分点,有力地发挥了支撑作用。
“压舱石”作用的进一步凸显,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建立了“9712”产业发展工作机制,九大产业攻坚组全力推动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上半年,九大产业拉动全市产值增速6.9个百分点,“七个一批”项目完成投资81.8亿元,程力汽车专用车生产基地等4个百亿项目实现签约。
政策的持续发力,也为工业经济稳中求进提供了有力支撑。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李庆林表示,我市成功推动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出台支持柳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16条措施,在全区是首次且单独支持柳州。“我们还成功推动自治区设立总额100亿元的‘柳州工业贷’,极大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老大难问题。”李庆林说。
“柳州工业贷”支持柳州市重点行业企业、项目的融资需求。
目前,已有近70家企业与柳州银行达成“柳州工业贷”贷款意向、意向金额约30亿元。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我市以驻点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资本招商等方式,聚焦重点产业领域,积极与国内外知名制造企业对接洽谈,成功引进一批高质量制造业项目。
上半年,我市新签约项目合同投资额652亿元,同比增长33%;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合同投资额499亿元,同比增长39%,为柳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与活力。
传统产业转型有力
8月1日,上汽通用五菱对外公布7月的销售成绩:汽车全球销量为12.33万辆,同比增长13.7%;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7.39万辆,同比增长50.9%,延续了上半年的增长势头。
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浪潮中,我市汽车产业正经历着转型升级。
在上汽通用五菱全球首创的岛式精益智造工厂,机器人挥舞着机械臂,助推一辆辆新能源汽车顺利下线;在东风柳汽,优必选人形机器人和智平方具身智能机器人批量进入工厂参与造车;广西汽车集团的多功能无人驾驶巡检车,可提供24小时全天候智能巡逻预警……
一个个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赋能汽车产业发展的生动案例,让汽车产业释放出更多的潜能。上半年,我市整车产量86.9万辆,同比增长34.2%。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46.8万辆、44.1万辆,同比增长分别为95.9%、85.0%。
在钢铁(有色金属)产业,龙头企业柳钢集团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方向,以“四个百万吨”产品升级工程为抓手,加快打造“4+X”高端产品集群,让企业焕发新的生机。
开发耐候钢、冷轧优碳钢等高附加值新产品16个;柳钢集团“四个百万吨”产品销量同比增长45%,制造业用钢占比超70%;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04%,实现扭亏为盈……上半年,从品种研发、产品结构到营收等,柳钢集团都有好消息。
来看机械装备产业,聚焦电动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赋能,推动产业能级持续跃升。上半年,我市机械装备产业累计完成产值151.1亿元,同比增长13.2%。
微观即景,宏观缩影。市发展改革委主任王颖介绍,上半年,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汽车、机械产业产值分别增长21.2%、13.2%,新能源汽车、挖掘机产量实现两位数增长;柳钢集团实现利润和产品附加值“双增长”。
新兴产业成长迅速
今年6月18日,是一个值得载入柳州市乃至广西工业发展史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广西制造的首台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在柳州“诞生”。
当前,我市正全力推进“人工智能+制造”,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广西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及产业集群创新基地。
市投资促进局局长杨豪明介绍,该局紧扣“人工智能+”谋划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上半年,柳州市“人工智能+制造”投资推介洽谈会成功举办,发布25个重点行业领域特色应用场景,加速推动一径科技激光雷达、链炘边缘智算节点等18个人工智能产业项目签约,总投资额103.9亿元。
目光转向柳州国轩电池有限公司,电芯材料、电池包等产品被货车运往钦州出海。该公司总经理蔡娅囡介绍,上半年,企业出口额突破10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产品远销越南、泰国、印尼等东盟国家。
当前,我市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加快成长,产业新动能进一步积聚。上半年,我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0%,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