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柳州市第十五届人大第六次会议第98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关于对柳州市第十五届人大第六次会议第98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信息来源:柳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发布日期:2025-10-16 17:19 【字体:小中大】
黄光荫代表:
您在柳州市第十五届人大第六次会议提出的《关于新形势下稳岗、稳就业的建议》(第98号)收悉,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交由我单位主办,现答复如下:
您提到的建议“进一步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持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完善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引导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依法保障劳动者权益,全力确保就业稳定”,很有现实意义。稳就业、保就业关乎民生,更是人社部门铭刻初心的使命担当,提案中对稳岗、稳就业形势的分析、面临的挑战,对进一步推进就业工作、保障民生福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针对问题,我们采取了一定措施,制定了相关计划,全力保持我市就业局势的稳定。
一、稳岗稳就业基本措施落实情况
(一)在“进一步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方面,着力构建高质量充分就业体系,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精神,不断完善就业服务机制、关注重点群体就业帮扶、职业技能培训提质增效和实施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大力开展人社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依托广西“数智人社”,打造“线上一网通,线下一窗办”人社服务体系,今年以来,我市城镇新增就业2.01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9517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308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1.56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2913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397万元。
(二)在“持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着力优化培训模式实施技能强企行动,支持劳动者强就业能力促进实现高质量稳定就业。一是支持职业院校与支柱产业企业、先进制造业企业、链主企业等深化校企合作,有计划合作开展职工岗位技能培训,近三年累计开展职工岗位技能培训2.21万人次。二是大力推行“岗位需要+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培训模式,今年以来,我市累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7921人次。三是打造“八桂系列”劳务品牌,成功培育18家自治区级“八桂系列”劳务品牌示范项目,培训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4254人次。
(三)在“完善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方面,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稳住就业基本盘,帮助企业稳就业、扩就业。一是延续实施《柳州市进一步促进充分就业增强市场活力若干措施任务分解表》,推行“免申即享”模式,为企业减负,稳岗促就业,今年以来,我市为2.87万家企业降费减负共2.07亿元;向167家次企业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138万元,惠及人员913人。二是加大就业创业政策落实力度,助力企业稳定用工岗位,支出就业补助资金1.06亿元,其中通过公益性岗位兜底政策,支出公益性岗位补贴4094.82万元,为1602名就业困难人员、2526名农村劳动力解决就业岗位和稳定就业;支出企业社保补贴1330.8万元,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脱贫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就业,惠及581家企业稳定用工2621人。建设帮扶车间270家,吸纳脱贫劳动力5472人。三是支持创业带动就业,今年以来,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28笔9397万元;为7名创业者发放创业扶持补贴3.5万元;落实农民工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支出农民工就业创业奖补资金3万元。
(四)在“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方面,着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多渠道扩就业岗位促就业。一是充分发挥创业孵化基地的创业引领和辐射带动就业效应,我市共有创业孵化基地15家,入驻企业425家,带动就业1800人;积极推进三江侗族自治县、融安县、柳江区3家自治区级农民工创业园建设,吸引入驻企业262家,带动就业11121人。二是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促进供需对接,开展重点产业园区用工服务专项行动,今年以来共服务企业580家,岗位总数达11.47万个,为快速调控就业政策提供真实准确全面的依据。三是大力开展“就业暖心·桂在行动”服务行动,今年以来,全市共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152场,为我市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各类群体提供就业岗位21.35万个次,达成初步就业意向1.72万人次;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系列活动,举办招聘会10场,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岗位2.12万个,初步达成就业意向0.7万人;开展“点对点”送工服务,开通“家门到车门、车门到厂门”的返岗复工“点对点”绿色通道,促进农民工高质量充分就业,今年全市共组织专车、专列100车次,输送农民工4021人,有效促进人力资源供需对接。四是积极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零工市场建设,不断增强我市零工市场的复合功能,截至目前,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入驻企业机构达202家;全市建有零工市场40家,基本实现对重点园区、社区、行政村的服务覆盖,今年以来累计助力劳动者实现灵活就业3599人次。五是鼓励就业困难人员增加就业渠道实现灵活就业,今年以来累计发放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2689.86万元,惠及13241名就业困难人员和20名高校毕业生。
(五)在“引导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依法保障劳动者权益”方面,着力加强劳动监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聚力保障民生福祉。一是加强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引导劳动者依法理性维权、引导企业自觉将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有机融入日常用工管理中,规范用工行为。二是畅通劳动者投诉维权渠道,劳动者可通过服务窗口、市人社局官网、微信公众号、龙城市民云等线上线下平台进行举报投诉。三是加强劳动用工情况巡视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和查处欠薪等侵害劳动者劳动权益的违法行为,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今年以来,我市劳动监察部门通过立案或协调等非立案方式为549名劳动者追发劳动报酬等待遇539.79万元,其中为377名农民工追发劳动报酬等待遇336.55万元。
二、稳岗稳就业工作面临的挑战
在全球经济贸易摩擦和国际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下,我市经济增速放缓、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拉动力不足的大环境下,企业投资收紧,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用工成本增加、融资难等问题挤压,导致部分企业用工缩减,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的就业工作压力依然巨大。
(一)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技能供需不匹配,“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制造业、新兴产业等大中型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旺盛,农民工等普通技能人才在部分产业尤其是汽车产业存在的季节性、订单式用工情况下,造成用工关系不稳定的问题长期存在;同时,有招聘需求的用人主体求对职者的文化水平、职业素养、专业技能提出更高要求,而求职者能力与岗位需求不相匹配现象较为普遍,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二)重点群体就业压力持续。2025年,我市驻柳高校应届毕业生预计有3.51万人届高校毕业,部分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同时,大部分高校毕业生求职存有“求稳”心态,更倾向于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更加稳定的工作,今年我市有3.8万人报考公务员考试,较去年增长35.71%,高校毕业生就业供求矛盾较为突出。其次,目前我市未进行就业登记的就业困难人员有4680人、登记失业人员48961人,政策兜底的公益性岗位供给有限,大龄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难,农村劳动力、失业人员就业竞争力弱问题依然持续。
(三)新就业形态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覆盖面不广。全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达8400万人,目前我市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约有23.6万人,但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暂覆盖7省份,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灵活就业群体仍面临一定的职业风险。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坚持就业优先导向,继续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方案,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落实落细相关就业政策,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稳岗扩岗,稳定和扩大就业容量;强化基层就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谋划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案,用3年时间推动形成城区15分钟就业服务圈和农村10公里就业服务网,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建立重大项目就业岗位归集发布机制;用好用足稳岗返还、税费减免、担保借款、资金补贴等政策工具,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
(二)深入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对接。大力推行“岗位需要+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的培训模式,不断提高培训供需匹配度,计划全年开展补贴性培训1.8万人次以上;聚焦“一老一小一患”民生难题,加强养老护理、长期照护、病患陪护等领域技能人才培训,在全市23个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推进医疗护理员培训和评价工作,努力实现医疗护理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80%以上;实施“技能强企”行动,开展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打造产业、教学、评价衔接融通的技能生态链,今年计划在全市遴选2家人工智能企业、10家重点服务企业、10家中小微企业与全市各院校结对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技能人才培养合作机制,探索新的技能人才培养路子。
(三)进一步完善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保障重点群体稳定就业。继续落实就业补助资金、失业保险惠企稳岗、减负纾困政策;开展服务实体经济行动,落实企业用工结对、缺工响应、信息发布、人才引进、政策支持、规范用工“六项服务机制”,加强重点企业、小微企业用工服务保障;推动创新、创业、创客、创投“四创联动”,落实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创业扶持政策。加强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推进计划,统筹县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深入开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实施2025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推进见习岗位招募计划,持续推进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促进我市高校毕业生留柳就业;建立与教育部门会商机制,实施百日千万招聘、城市联合招聘、金秋招聘月等系列专项招聘活动,开展“百校联百园 千企促就业”供需对接行动,强化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名制服务,探索推进青年求职能力实训,确保2025年底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加大对脱贫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力度,确保有就业意愿的脱贫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全力做好农民工特别是脱贫人口就业帮扶工作,开展“延长服务链·情暖农民工”系列活动,创新采取“招聘+民俗”模式送岗上门,深化劳务协作机制、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帮扶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点对点”送工服务,实现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少于50万人、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超额完成自治区要求。强化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就业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支持新就业形态和多样化自主就业。
(四)深化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促进灵活就业。完善“创业指导服务、补贴扶持、专家队伍建设、创业平台建设、创业项目示范、资金支持、创业亮点(含创业大赛、创业典型)、创业培训”八位一体的公共创业服务体系,开展“源来好创业”资源对接服务活动和创业担保贷款扩面增量行动。加强农民工创业园、就业帮扶车间等平台载体建设,提升县域就业容量。持续开展市级高质量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设置就业集市,加强零工市场建设,打造一批“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深入推进“就业暖心·桂在行动”专项服务活动,开展“春暖农民工”“城暖农民工”“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服务活动,拓宽就地就近就业渠道,鼓励和支持各类就业群体灵活就业。
(五)加强劳动维权,做好农民权益保障。进一步加强劳动用工情况日常巡视检查工作,对存在欠薪隐患的企业和项目进行重点监控和整改;进一步加强执法监测和案件查处,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对各类渠道投诉反映的欠薪案件坚持快立、快查、快办,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化解劳资矛盾;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提升农民工等劳动者的维权意识,鼓励农民工通过工会组织、法律援助等途径依法维权,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指导,引导企业合法用工、依法支付工资。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就业工作的关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