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解读我市提升人口集聚初显效应

信息来源:柳州日报 发布日期:2016-08-31 09:35 【字体:

  刚刚闭幕的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的市委工作报告提出,我市要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产业集聚、要素集聚、人口集聚的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

  产业如何聚?要素如何聚?人口从哪来?8月28日,记者采访了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以我市获得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以来,坚持“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要求为切入点,对此进行解读。

  “人”的红利得到释放

  推动人口、人才、人气集聚,我市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把“人”的问题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一组大数据可见其成效—— —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55.1%提升到2015年的62.11%,年均增长1.4%,比全国高6个百分点,比全区高15个百分点,在全区各市中名列第一;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32%提升到2015年的48.25%,年均增长3%,比全国高8.35个百分点,比全区高17.8个百分点,在全区各市中名列第一;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92.27万人,户籍人口381.2万人;……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常住人口超过户籍人口11万多人,是广西区内唯一一个常住人口超过户籍人口的城市,“也就是说我市是进来的人多于出去的人,也是西部地区中少有的几个人口净流入的城市。”那么我市是如何坚持“人”的城镇化,形成人口聚集吸引力的呢?

  “人”的要素一把抓齐

  “关键就在于抓好‘进得来 、住得下、融得进、能就业、创成业 ’这几个要素。”这名负责人说。

  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对教育、医疗等民生投入,着力解决与人口集聚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让转移人口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者和发展成果的分享者。

  “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是外来人口进入一个城市最基础的条件。”这名负责人指出,截至2016年,我市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累计约12.3万套,基本建成累计约7.5万套,城镇居民住房保障覆盖面达到21%,共解决超过35万人的住房问题,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率排名持续保持在全区前列。

  农业人口离开了农村的土地到城市生活,如果不能共享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公共服务,即便进了城也“融不进”。这名负责人表示,我市在教育配套、医疗配套及社保配套等方面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旨在帮助转移人口能够融入城市。

  以医疗配套为例,我市实行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销售,推行分级诊疗制度,新农合参合人员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门诊量占全市新农合门 诊量比例达52.55%。此外,我市推动城市优质医疗服务资源向县域辐射延伸,成立了市人民医院医联体、市妇幼保健院医联体 、市工人医院医联体,初步实现了老百姓“小病不出乡镇或县域 、大病不出柳州”即可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转移人口是否能够留下来,关键在于是否有稳定的工作,就业 、创业对人口的吸纳尤为重要。”据统计,“十二五”期,全市累计实现创业8万多户,带动就业人数20多万人;建立创业示范 、孵化基地401个,市财政用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7.1亿元。今年以来,我市完成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1123人,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就业培训6565人。

  “人”的舒适度随之提升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老百姓期待的除了安居、乐业、增收,更期望享受到顺畅的交通、便捷的出行。

  这名负责人指出,在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方面,我市每年投入绿化美化资金达2亿元以上,大力实施“生态花园,五彩画廊”“绿满龙城”等工程,目前全市有24万株紫荆花树,是中国紫荆花树种植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城市。

  除此之外,这名负责人还指出,为让市民出行更便捷,我市着力建设“公交都市”,在广西率先开通了BRT快速公交、水上公交,在全市投放6300辆公共租赁自行车,有效地解决了市民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

  “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集聚人气是其中重要的一步。不管以前是因为交通便捷、就业机会增加还是教育有基础、医疗有实力等原因集聚了人气,我市都会在‘十三五 ’期继续努力,争取再上新台阶。”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日报记者梁莎莎通讯员黄涛

返回 文字解读

首页

走进柳州

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互动回应

数据专题

解读我市提升人口集聚初显效应

信息来源:柳州日报

发布日期: 2016-08-31 09:35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