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不靠海的柳州,为何能成为企业布局东盟的“优选解”?

信息来源:《当代广西》2025年第14期 发布日期:2025-07-25 09:39 【字体:

“我们的定位是国轩高科华南制造中心、东盟出口基地。”7月10日,记者随“壮美广西·全面深化改革调研行”采访团来到柳州国轩电池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蔡娅囡向记者道出公司立足柳州、出海东盟的发展之路。

柳州,这座以重工业闻名的内陆城市,如何能成为国轩高科布局东南亚的前沿阵地?通过走访企业,记者发现,答案就藏在柳州市产业园区通过大刀阔斧促改革,为企业打通一条产业转型升级、向海图强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的生动实践里。


位于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柳州国轩电池有限公司,目前已建成年产能25GWh的磷酸铁锂电池生产基地。   柳州国轩电池有限公司供图

改革,从升级政务服务开始

4月9日,柳州国轩电池有限公司新能源电池项目团队将绣着“改革先锋破壁垒、暖心服务立标杆”和“改革赋能铺就生态发展通道、服务升温筑牢企业成长根基”的两面锦旗送到柳东新区审批服务局,这不仅是企业的致谢,更是一场效能革命的生动注脚。

时间倒回2022年,柳州国轩电池有限公司首条生产线即将投产,却在环评与排污许可审批环节遭遇50天等待的瓶颈。“我们公司落地投产后,需要办理各类许可证件。为确保订单顺利交付,我们只能派专人多次奔波于证件审批相关部门。”蔡娅囡的回忆道出了许多企业的痛处。

转折发生在今年一季度,柳东新区联合柳州市生态环境局推行“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改革,通过“云勘验”等数字化手段,申报材料精简50%,审批流程从“串联接力”变为“并联赛跑”,最终实现“一套材料、一个窗口、3天办结”。

这场刀刃向内的改革,为企业带来了真金白银的利好。柳州国轩电池有限公司今年新增的10GWh产能项目投产时间提前了两个月,节省直接成本超20万元。改革的“蝴蝶效应”持续发酵:2025年上半年,企业出口额突破10亿元,同比激增600%,产品远销越南、泰国、印尼等东盟国家,推动柳州向海图强的美好愿景持续焕发生机。

审批效率的跃升,源于体制机制的深层突破。去年起,柳州市产业园区在全区率先全面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制,实施末位淘汰,将绩效与企业满意度直接挂钩。

“过去是企业追着部门跑,现在是干部围着项目转。”柳州市产业园区改革发展办公室主任张金呈介绍,通过“园区事、园区办”和31项审批“全程免费代办”,柳州市产业园区行政许可即办率提升至70%,服务从“被动等待”变为“主动上门”。

从“柳东速度”到“柳州高度”,这座传统工业城市的破局之道,给我们提供了深刻启示——以数字化转型重构政务服务流程,用制度创新打破体制机制壁垒,靠干部作风转变激活发展动能。当审批时限从月压缩到日,当政府角色从管理者变为服务员,产业升级的赛道自然畅通无阻。

柳州市产业园区的实践证明,唯有将改革刀刃对准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才能让传统工业基地在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既扎牢老工业根基,又培育新动能引擎。

2024年10月,柳州市服务外贸货物出口协同查验中心(柳州国轩)挂牌成立。   柳州国轩电池有限公司供图

向海图强,变则一通再通

在柳州国轩电池有限公司CKD东盟出口基地里,多辆叉车有序地将电芯材料、电池包等产品放至集装箱,通过智能传送带直连货运卡车,这些货物将运至钦州港直接装船出海。作为国轩高科布局“一带一路”的前沿阵地,这家企业选择扎根柳州的背后,是柳州市产业园区以“区位+服务”的组合拳,助力柳州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生动实践。

汽车城基因与通道优势的双重引力,让柳州成为国轩高科出海的“优选解”。作为中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柳州聚集了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等整车企业及多家零部件配套商,形成从研发到制造的完整产业链。

“我们是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广西汽车集团等柳州新能源车厂的电池供应商,柳州的产业集群能让我们就近配套。”蔡娅囡指出,这种协同效应在东南亚市场尤为显著——依托柳州汽车产业在东盟的品牌基础,国轩电池能快速进入越南、印尼等国的新能源车供应链。

更深层的吸引力,还来自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柳东新区)与海关、海事、边检等多部门的无缝协作,为企业打通出海全链条。

“以前货物要先运到钦州港开箱查验,快则3天,慢则7天。现在在园区作业场地内一次性完成商检、监装等流程后直接封箱,到港就能出海。”蔡娅囡介绍,自去年10月柳州市服务外贸货物出口协同查验中心(柳州国轩)挂牌后,通过创新通关一体化管理,实现货品属地查验、口岸放行,为公司节省了约20%的物流成本。

这种快捷出海的模式,让柳州国轩电池有限公司迅速抢占东南亚市场。“我们还在钦州港设立前置仓,借助西部陆海新通道,我们所有产品、原材料及配套物资,均可经钦州港完成转运至越南基地。”蔡娅囡透露,去年柳州国轩电池有限公司全年东盟业务量是10亿元,而今年上半年就达到了10亿元,今年全年预计突破20亿元。

以通道经济破解区位限制,用产业协同增强韧性。柳州市产业园区开放发展的实践表明,当更多企业像柳州国轩电池有限公司这样在改革中受益,内陆城市向海图强的征程必能行稳致远。

因地制宜,老工业的“根”萌发新动能的“芽”

柳州市产业园区的改革实践,始终紧扣因地制宜的核心逻辑——既立足工业底蕴和区位优势,又跳出路径依赖,通过差异化创新破解发展瓶颈。在向新而行的征程中,柳州市产业园区正以更精准的改革举措厚植产业根基,以更开放的姿态链接全球资源,推动新质生产力从突破向壮大跨越,为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落地柳州带来强劲吸引力。

在数字化巨浪的冲刷之下,柳州市产业园区悄然脱胎换骨,推动柳州从单一引擎驱动的传统工业基地,成为多元产业共生的未来创新场域。当前,柳州市产业园区正大力推动园区“四链”融合,积极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具身机器人、智能终端等一批“人工智能+制造”示范园区,助力传统制造单元在“人工智能+”的催化下焕发新生。共享算力平台如强力磁场,将华为、优必选等科技巨头吸附于此;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广西汽车研究院等重大科创平台,则为新质生产力熔炉持续添柴加火。

柳州更以“科创飞地”巧思,突破地域疆界,将创新触角精准嵌入上海、深圳等智力高地,打造出“研发在外、成果在内”的转化生态。柳州国轩电池有限公司与广西汽车研究院联合申报柳州市新材料体系高效能锂离子电池重点实验室,正是此机制下令研发与制造血脉相通的生动例证——前沿智慧在远方抽枝发芽,最终将丰硕果实结在柳州的土壤之中。

当超8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如群星点亮柳州市产业园区夜空,38.4%的新兴产业产值占比,已悄然重塑这座城市的产业基因。

如今的柳州,正从依赖单一传统支柱的巨舰,化身为以AI赋能为领航、多元产业竞相绽放的联合舰队。柳州转型之舵,已然拨开传统迷雾,在智造蓝海从容驶向深阔远方。

【采访手记】

在采访柳州国轩电池有限公司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座内陆工业城市突破自我的勇气与智慧。这里的改革,没有停留在口号上,而是带着刀刃向内的魄力,一步步拆解体制机制的束缚;这里的发展,也不止于守成,而是凭着向新而行的敏锐,让产业升级的动能在园区里奔涌。

柳州的探索,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其他内陆城市向海图强的可能。它告诉我们,改革不能“一刀切”,得像医生诊病那样精准——盯住体制机制、营商环境这些痛点下手,才能药到病除;产业发展要依托自身家底深耕细作,也要探索多元路径,就像柳州从汽车产业出发,慢慢蹚出智能网联、机器人的新赛道,协同发展方可吸引更多高新技术企业落地。

当然,前行的路上总有挑战。在走访中我们发现,高端人才和核心技术仍是柳州当下的短板,尽管校企合作培养了不少技能人才,但人工智能算法、电池材料研发等领域的研发仍依赖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广西顶尖团队的身影还不够多。如何在打牢制造环节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出高精尖的研发设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开放发展,向海图强。柳州的实践藏着一个简单的道理:把改革的红利、产业的根基和区位的优势拧成一股绳,传统工业城市也能在新质生产力里写出新篇章。在柳州,过去与未来正在完成一场精彩的接力。

返回 工作进展

首页

走进柳州

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互动回应

数据专题

不靠海的柳州,为何能成为企业布局东盟的“优选解”?

信息来源:《当代广西》2025年第14期

发布日期: 2025-07-25 09:39

分享至: